心晴|理智追星树榜样,心理健康勿无视
“追星”是什么?又从何而来?
追星是指狂热地喜欢明星、追求明星,该词来源于小虎队。
1989年小虎队开始巡回演出,当他们从中国台北巡演到高雄时,疯狂的粉丝们成群结队的骑着自行车一路追踪,大呼其名,这种跟在明星后面追明星的现象被当时的报纸称为“追星”,也正是从那时起人们开始用追星一词来形容粉丝对明星的崇拜行为。
人为什么会追星?背后的心理学原理是什么?
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岳晓东,在看过为见偶像逼死父亲、因追星导致家破人亡、为偶像而奋斗成为知名作家的各种新闻之后,他对于这些新闻中的不同现象进行了研究,并且出版了一本名为《追星与粉丝:揭秘偶像崇拜中的心理效应》的书。其中提出了,一个人会追一个偶像,或者说非常喜欢一个角色有4种心理原理:
①宣泄效应
一种情感压力释放的载体。比如,追星特别容易在青少年身上出现,因为他们往往会承受父母对自己期望太大的压力以及学业上的压力等等。这时就需要一个情绪释放的通道,把自己代入到偶像身上,随着其经历产生情绪的起伏,对于自己的情绪也是一种宣泄。
②投射效应
把自己的某种梦想和欲望投射到偶像身上。很多粉丝把自己的梦想投射到自己喜欢的明星身上,内心陪着偶像一层一层的“打怪升级”,用时间、金钱、情感支持自己的偶像胜出,从而获得巨大的心理满足感。
③认同效应
偶像的言行和自身价值会给人树立榜样,让受众认同其人格魅力。村上春树对其偶像的评价是:无论被现实人生何等苛酷的打翻在地,都没有丧失对文章的信赖。直到最后,他都一直坚信自己能在写作中得到拯救。这种精神也一直在激励着村上春树写作,而村上春树又成为很多文学青年的偶像,不断传承这种精神。
④补充而非补偿
补偿心理是指通过崇拜偶像来获取现实中无法获得的人际交往满足。在现实中,我们喜欢一个真实的人,或者是一个虚构的角色。只要是这种单向的、对方对你一无所知的关系,都是上面提到的这几个原理的相互作用。
如何正确的追星?
(1)不应该把自己的生活和明星的生活混淆起来。粉丝和明星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作为粉丝,可以欣赏、追随自己喜欢的明星创作的作品,但是千万不能把这种追随升级为过分追求。
(2)学习偶像身上优秀的品质并以此为榜样去鼓励自己。让自己也变得越来越优秀,这样才能够离你的偶像越来越近,要让自己变成一个出色的人,而不是永远都在下面去仰望他。
(3)深刻认识追星的利弊。追星可以让一个人拥有崇拜的对象,并朝他们成功的方向发展,努力追求属于自己的成功未来。但是也有可能因此耽误学习,浪费钱财。
初审:陈榕
复审:何承林
终审:陈国涛